
采访前一天,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龚呈卉刚从上海回来。这段时间,她持续走访企业,为学院集萃行本实验班学生开辟更多带薪实习岗位。
这是一项光电学院推行的、针对本科生教育的改革。按照培养方案,实验班学生需要在二年级和三年级参与约12个月的实习,方可获得相应18个学分。高质量、长时间的实践经历,成为这批学生的毕业“必选项”。
与此同时,在一些高校,毕业论文成为“非必选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供更多元化的毕业方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确,2026届本科生可申请用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四类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也就是说,从这届学生开始,本科生不用写论文也能毕业。
近几年,关于本科生的教育改革在长三角各地不断上演,尤其在工科强校和新建大学中,更贴近产业的培养方案设计正在成形,不唯论文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正在建立。
关于毕业的改革
在企时间被拉长了,在校学习时间自然会缩短,课堂上的理论课也会减少。苏州大学光电学院集萃行本实验班筹备之初,曾出现过不同意见。一些专业教师担心,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可能不够扎实;有的家长认为,“这不就是‘半工半学’?学生还是要安安心心在学校上课,免得浪费时间”。
人才培养观念需要争取“最大公约数”,教育改革的最大难点往往就在于此。宣讲时,一个理念被反复强调:实验班选拔不是选出绩点高、成绩好的学生,而是更需要认可实验班理念的“探索家”。集萃行本实验班正式启动时,即将升入大二的约170名本科生中,36名学生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来源:苏州大学
今年6月,苏州大学—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拔尖人才培养合作正式启动,长三角国创中心本科生教育“学行交替”理念在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试点开展。在大二和大三两个学年,每个学年被分为3个学期,参与试点项目的学生一学期在企实习、一学期在校学习,如此交替进行。第四学年再回校完成毕业设计。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与企业、产业距离更近,实践与实习经历更丰富。
这只是个开始。长三角国创中心联合苏州大学、萨里大学共同筹建苏州萨里大学(筹),将开展“学行交替”等教育改革探索,定位为立足中国实践、服务产业发展、链接全球资源的新型工科大学。前不久,长三角国创中心与西门子(中国)、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分别签署共建协议,聚焦苏州萨里大学(筹)在先进制造、未来能源和智慧健康等学科的协同创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学科共建体系。
来源:苏州大学
同样鼓励创新与实践,还有一些高校,为毕业考核提供更多元化的路径,破除以往毕业评价体系“唯论文”的情况。
比如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规定,可申请替代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成果包括高水平竞赛获奖、国家级省级创新实践项目结题、以第一作者身份的学术论文发表、以第一授权人身份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等。
在“不写论文”这件事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非“孤勇者”。早在2017年,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就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化学习成果”可替代毕业论文;2020年,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出台实施办法,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以签约作者身份在知名网络文学平台发表作品且符合具体要求,可以申请以网文作品代替传统毕业论文;2024年,在浙江农林大学,来自动物医学、木材科学、应用化学、大数据、茶学等专业的13名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为首批幸运儿,以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代替毕业论文(设计)。
不难发现,用实践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并非降低人才培养标准,从相关要求看,能够替代毕业论文的成果“级别”很高,其实是对毕业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无论是改革课程体系,还是建立毕业考核的多元化路径,各所高校释放的信号很明确:“毕业”是一根指挥棒,学校以此为突破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建立学生实践成果与课程学分、毕业论文等毕业硬性要求结合的机制,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与动力。
改革收获积极反馈
关于人才培养的改革如今已经箭在弦上。过去几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法匹配的情况逐渐显现。正如龚呈卉所说,“我们有强烈的感受,这个时代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的诉求比以往来得更加强烈。”
当下,企业对人才的诉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一名工科大学的专业教师告诉记者,有的企业反馈培养的学生“不好用”,需要再配企业导师重新带。而在核心关键领域,急需一批人才马上投入生产线、加入解决实际问题的队伍中去。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人才素质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成为各地高校纷纷开展本科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创新成果的展览现场。
虽推行时间不长,相关改革做法已得到社会各方的积极反馈。
集萃行本实验班筹备之初,最令学院担心的是,若无法争取到足够数量的实习岗位,学生“无处可去”,会不会积极性受挫?
争取实习岗位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求职过程的全方位模拟。企业岗位和学生意愿双向匹配,若学生在一家企业的招聘中落选,立马进入下一轮竞争。筛选过程按照人才市场的评价体系进行,面试官是来自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人事经理。
供学生开展实习的岗位,一部分来自长三角国创中心的提供和推荐,一部分来源于与学院教师有合作项目的企业。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陈煜介绍,实际操作中,有的企业本来放出来4个岗位,反复面试之后,只有两个人甚至一个人能够达到要求,企业秉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可能会缩减岗位数量。换句话说,企业拿出来的岗位都是招引人才的“真需求”。
不过很快,担心消解了一些。“企业态度非常积极。”令陈煜没想到的是,一位上海企业老总提出,学生到企后,由他亲自带教,如果学生来往上海、苏州两地不方便,也可以派车专门接送。这家企业深耕光学膜领域,对高精尖技术的突破需求非常强烈。
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在“下一盘大棋”。学校希望产业一线环境帮助学生更快成长、成才;企业期待,学生能把企业课题带回学校,促成学院和企业之间更多更深层次的合作。
这款“哪吒”系列海空跨域无人航行器登上大学生创新成果展。
这几年,在高考招生报名中,与产业结合紧密的专业和课程更受学生和家长青睐。尤其在长三角一些新建大学,部分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直逼985高校。这类反馈也在不断督促甚至“倒逼”各高校进行更多改革尝试。
比如,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今年首次招生,计算机类专业投档线达到656分,仅低于浙江大学2分,位居浙江省高校第二。究其原因,虽是一所新建大学,学校所聚焦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6个前沿领域人才缺口巨大,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专业设置精准匹配市场需求。并与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如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与中芯宁波合作,学生有机会参与芯片验证工程师等核心岗位实践,各科技行业头部“大厂”的就业岗位加持,给宁波东方理工又“上大分”。
再比如,西湖大学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为定位,今年首次走出浙江招生,其中在河南、重庆两地通过普通高考模式招生,录取分数线要高出一本线200多分。定位在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同样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不少实验室团队的研发成果已经走上产线。据悉,西湖大学首个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西湖生物医药诞生以来,成功孵化成果转化企业51家,对外融资25亿元,估值近200亿元。西湖大学支持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学生即便在本科阶段也有充分机会参与到这些项目。
今年9月,第一批实验班36名学生都已顺利入企。龚呈卉仍忙着跑企业,“每家肯定都要跑一遍,到各个企业看看学生生活工作情况”。她相信,在课堂之外,这批学生反倒能进行更多自我探索,他们对于行业现状和个人发展,认知肯定会更加清晰。
长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